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病,多发病,经过分析骨密度检测仪检测的数据发现,严重威胁中、老年人,尤其是绝经后女性的身体健康。骨质疏松在1885年有Pommer第一次提出,但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办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,骨质疏松症才有了一个明确定义: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、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,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。2001年美国NIH的专家对骨质疏松的定义增加了骨质强度的降低,从此将骨强度概念纳入骨质疏松的定义中。
骨质疏松的分类
1)原发性骨质疏松症:一种随年龄增长必然发生的生理性退行性变,约占所有骨质疏松症的90%以上;
2)继发性骨质疏松症: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;
3)特发性骨质疏松症:多见于8~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,多半有家族性遗传病史,女性多于男性。妊娠妇女及哺乳期女性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。
原发性骨质疏松
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两型:
I型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,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,表现为骨形成和骨吸收都活跃,但是骨吸收大于骨形成,导致骨量减少;
II型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,包括老年性骨质疏松,表现为骨吸收和骨形成活动均降低,但骨形成更低,导致骨量形成不足,一般见于65岁以上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的老年人。